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公路抗震减灾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13-12-25

  
  交通运输部重大专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公路抗震减灾关键技术研究”(简称抗震重大专项)近日在京通过验收鉴定。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领衔的鉴定委员会对抗震重大专项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公路网灾情辨识与应急调查评估、抢通保通、次生灾害识别诊断与监测预警、公路恢复重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善了我国公路抗震技术体系,丰富了公路应急装备储备,为创新提升公路减灾防灾理论和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针对震后应急抢通保通和恢复重建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交通运输部迅速启动抗震重大专项,成立了以部总工程师周海涛为组长的抗震重大专项研究总体组,集中了行业内外26家单位、近400名科研人员参加联合攻关。项目组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调查分析7000余公里公路、2207座桥梁、56座隧道、937个路域次生地质灾害点公路震害和1488处路基震害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首个具有研究与史料价值的公路震害数据库,基于遥感技术,突破了公路灾害快速判识与评估技术瓶颈,创新地提出了基于有限位移的梁式桥抗震设计新方法和隧道三区段设防抗震计算方法,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抗震设防标准和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方法。抗震重大专项在国际上首次着眼于公路网抗震能力提升,在路域灾情辨识与评估、公路网抢通保通、结构物恢复重建等方面开展攻关,形成了涵盖震后应急、抢通保通、恢复重建和运营三个阶段的较为完整的公路抗震减灾关键技术体系。
  项目研究成果全面支撑了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映秀至卧龙公路恢复重建,以及映秀至汶川、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建设等重难点工程。研究成果还在灾害预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依靠“泥石流灾害临界雨量指标”成果,成功预警“8·14”都汶公路红椿沟泥石流,紧急转移3000余名群众。
  抗震重大专项的实施还锻炼了一支能随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专家志愿服务团队,储备了一批关键时刻能“用得上、行得通、靠得住”的新技术,带动了公路抗震减灾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并在青海玉树、云南彝良、四川芦山地震应急抢通保通和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交通报    记者 钱民峰 孟庆丰      2013年11月22日)
上一篇 :杨传堂在改进提升道路运输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强调:狠抓“六个加快六个提升”不断提升道路运输服务水平 下一篇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梁晓安表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