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霖发表署名文章 为新中国60华诞创造和谐交通
2009-06-18
进入6月以来,交通运输系统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的署名文章《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以指导全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等重点工作力度,促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为贯彻落实6月1日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交通运输行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 活动,近期,我们先后到秦皇岛港、曹妃甸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港口、航运和施工企业,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输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抓好安全、管实安全、保障安全,既是组织实施好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前提条件,也是全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的重要内容。
一、深刻认识当前抓好交通运输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交通运输安全是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大。今年既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欢庆之年,又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克坚之年。抓实抓好交通运输安全工作,对于抵御住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全国人民欢庆新中国60华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们在交通运输工作中把安全工作作为交通运输发展永恒的主题,把安全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探索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思路、机制、手段、措施,通过加强教育、落实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机制,突出重点、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强化整治,加强建设、夯实基础,有力地提升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但是,交通运输安全的基础仍然不十分牢固,交通运输和建设领域的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分工更趋细化、社会交流日益频繁、社会需求不断扩大,人们出行更加频繁,出行方式更加多元,交通运输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关联的重要问题。
从交通运输安全工作多年来的实际看,在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时候,一般都比较重视安全,力度也比较大;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好转的时候,则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认为不会“出事”、不可能“出事”,而发生了安全事故又追悔莫及。真正把安全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得住、抓得紧,一是要真正思想重视,警钟长鸣。关键是不出问题时要重视,也就是常讲的要居安思危,切实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反思许多安全事故发生的教训,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是重要的原因。二是要明确责任,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工作重在明确和落实责任,而明确“一把手”的安全责任至关重要。只有主要领导的安全责任明确了,头上有了“紧箍咒”,安全措施才能真正落实到位。三是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安全监督部门既要改进服务,又要敢于“六亲不认”。被监督的企业不能把监督检查看成是跟自己过不去。
只有事先跟你“过不去”,才能今后使你“过得去”。四是高度重视安全隐患并切实加强整改。对排查的安全隐患关键是不能放过。今天你放过了隐患,明天隐患就不会放过你。对查出的隐患要立即整改,对整改难度大的隐患要制定整改计划,并采取有效的临时应对措施。五是要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有了预案,还要让大家应知应会,只有了解、熟悉和掌握了预案,才能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及时有效应对。
二、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的交通运输安全形势
今年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趋于好转,但重大事故仍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6月4日,海南三亚绕城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塌方,经及时全力救援,被困8名施工人员成功获救。6月5日,四川成都发生公交车燃烧事故,造成27人死亡、74人受伤。这两起事故再次暴露出在安全工作中的思想认识、安全责任、安全措施、安全设施、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不到位的问题。这两起事故再次给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
交通运输安全事故具有明显的多发性、突发性、群体性和多样性特点。一是多发性。交通运输特别是水上运输本身是高风险行业,易发、多发安全事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进入高速发展期,客货运输需求和运输量急剧增加,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大幅攀升,人们出行频次不断增加,交通安全事故在一定时期也随之增加,给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救助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二是突发性。不论是在建的交通基础设施还是已投入运营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运行的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事故往往在瞬间发生,留给有效救助的时间很有限。三是群体性。车、船、飞机都是封闭的空间,而且容量大、载客多,一旦发生恶性事故,就可能造成群死群伤。如今年6月1日法航客机空难,全体乘客和机组人员共228人全部遇难或失踪。四是多样性。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交通工具技术状况、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员素质等,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强台风、强降雨、暴风雪等极端天气频繁,我国发生洪涝、旱灾等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地震、海啸等特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这些极端天气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进一步增加了事故的多样性。
交通运输业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多、规模大,无论勘察、设计、施工还是监理,在技术支撑、施工管理、进度控制、安全质量监管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压力。同时,近年在建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项目,多处于高山、沟壑或临近河谷地带,地质条件复杂,桥隧比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的任务非常重。这次到秦皇岛港、曹妃甸港调研了解到,曹妃甸港、京唐港目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期,仅在曹妃甸港施工的船舶每天最多时就达400余艘,施工现场安全监管的压力非常大。
目前,我国南方已进入雨季,北方地区也即将进入汛期,需要提前做好各种防范应对准备,切实防范强降雨、强台风等极端灾害性天气造成山体滑坡、道路塌陷、建设施工倒塌、水上施工和船舶遇险等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三、建立完善交通运输持续安全的长效机制
6月1日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对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部署,交通运输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年”和“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各项工作,认真查找工作差距和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的力度,坚持长效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促进交通运输持续安全发展。
第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紧紧围绕“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主题,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运输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在全行业切实树立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发展的理念,抓好交通运输部门、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转变,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使交通建设和运输企业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督主体责任,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安全目标考核,实行一岗双责、一票否决,把安全生产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促进行业安全发展。
第二,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机制和网络体系,提升应急反应水平。加强“一案三制”建设,建立内外协调联动机制,完善监管网络。一是修订完善《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以及《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交通建设工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民航、城市公共交通等应急预案,与各地应急预案一起,形成比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与相关部委进一步健全海上搜救医疗联动、灾害性天气预警、获救人员善后处置、渔业船舶搜救互动等海上搜救协作联动机制,以及鼓励社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搜救行动的奖励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搜救机构统一指挥,军地结合、专群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海上搜救格局。三是完善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健全沿海11个省(区、市)以及长江、黑龙江干线水域搜救网络;建立渤海湾救助打捞应急联动机制,形成环渤海湾水域陆岛空中救援网;制定海洋灾害信息监测预警预防制度和海上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形成覆盖我国内陆和沿海主要通航水域水上灾害性天气预警预防体系。加快国家高速公路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公路交通应急反应体系。实施《公路水路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
第三,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建设,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一是继续加快实施《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系统布局规划》。提高人命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能力。加强大功率救助船、海上救助直升机和水上安全监管设施建设,加快更新改造监管救助重点设施和装备,推进海陆空立体搜救网络建设。二是以应急辅助指挥决策系统建设为重点。加快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集安全管理决策、应急救援、实时监控、动态监管于一体的监控信息网络,提升监管科技含量。三是进一步完善动态救助值班待命制度。加强救助飞行队、救助基地和应急反应救助队伍建设。加强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和专业溢油应急船舶建设,提高处置重特大溢油事件能力。完善陆岛空中救援网,推进巡航救助一体化工作。加强搜救和反恐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大深度潜水打捞能力,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
第四,突出重点,加强安全监管。针对当前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和问题,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水上安全监管。继续抓好重点时段、重点水域、重点船舶的监管和渡口渡船、砂石运输船、锚泊船的专项整治。建立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四省市砂石船整治联动机制,强化渤海湾砂石船治理工作。开展长江危化品和三峡库区客船和客滚船运输专项整治。开展中小航运企业安全资质抽查和评估,加大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力度,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上海世博会水上安保、危化品管理和防污染监管工作。做好台风和汛期海上搜救工作。二是加强道路运输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抓好公路交通安保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公铁立交安全整治工程,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遏制道路运输安全事故多发势头。严格车辆安全技术要求,发现隐患督促及时整改。开展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严禁营运车辆超载、超速、超员和司机疲劳驾驶。继续组织实施路网结构改造工程,研究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三是加强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吸取海南三亚绕城高速公路隧道塌方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深入隐患排查。坚持质量和安全并重,抓好重大工程项目特别是桥梁、隧道施工安全、技术安全和设备安全,加强雷管炸药管理。切实规范和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素质和技能。严格施工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操作。
第五,夯实安全基础,加强长效管理。按照“专项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坚持长效管理”的安全管理思路,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规律性研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推进“三个转变”。即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由单纯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专业化管理转变;由侧重车船运输个体的“小安全”管理向企业和社会的“大安全”管理转变。二是把握监管重点。水上安全要继续抓住“四区一线”重点水域、“四客一危”重点船舶、“四季三节”重点时段和“四船一链”重点环节;海上搜救要突出人命救助理念,坚持“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工作思路和“三精两关键”即“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能起关键作用”的队伍建设思路;交通建设强化工程质量是行业生命的理念,实行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环节质量和安全监管;道路运输强化“三关一监督”,认真把住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场的安全监督。三是强化机制建设。强化“三个机制”,即:一要健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落实“两个主体”
责任,打造责任链、编织安全网,构建综合治理监管体系。对事故隐患实施动态、全程管理,确保各类隐患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二要深化专项整治机制。针对各个时期安全监管重点和突出问题,适时开展施工船、挖砂船、客渡船及渡口渡船等专项整治和危险品运输、船检质量等专项检查,消除事故隐患,解决突出问题。三要健全源头预防预控机制。建立健全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健全车船质量监督和安全检查质量监督机制,严格车船驾驶员培训、考试、评估和发证管理,强化适任能力跟踪管理。夯实建设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强重点项目安全督察,建立大型桥梁隧道等重点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现安全风险的预控、预防、预报、预警管理。强化对新改扩建港口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价工作,加强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完善内河和沿海港口治安防控体系,提高港口安全监管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搞好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内在要求。我们一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为新中国60华诞创造安全和谐的交通运输环境。
交通运输部部长 李盛霖
上一篇 :交通节能产品认证工作启动
下一篇 :徐祖远:因地制宜实事是的推进农村公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