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我一直在公路院工作,一辈子都在与岩土和路基打交道。”
陈国靖,最早一批研究冻土的科技工作者,其参与的多年冻土地区筑路技术研究让青藏公路从砂石路变成了沥青路。
1986年前,他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公路石方爆破,公路边坡稳定、冻土、软土、高液限土等特殊土地基处理研究。1986年以后,他从科研走上管理岗位。
2001年,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管理中心工作,他又针对冻土、沙漠、膨胀土、黄土、盐渍土、岩溶等特殊土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最终形成了各种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公路建设成套技术。
他参与的“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但在第二次获奖时,他坚决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换成部公路院的名字。他说,多年的科研工作使他越发感觉到,科研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只是其中一分子,荣誉应该是集体的。
采访过程中,记者在他身上感受到的不仅有科研工作者的严谨和执着,还有管理者的视野和胸怀。
冻土研究 抹不去的记忆
“我1964年大学毕业,就来到了部公路院,第一个项目是从北京到太原的一条战备公路,公路院当时针对这条路的设计、施工派出了8个工作小组,我在其中的爆破组,主要研究如何减少爆破对山区公路边坡的损害,后来‘山区公路爆破’这个项目在197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大会奖。”
做了几年爆破研究后,1973年,陈国靖遇到了让他一生难忘的冻土研究。“那时,青藏公路是砂石路,而且破坏严重,国家要求能把它改建成沥青路。”陈国靖介绍说,当时科研组共有20多名研究人员,部公路院的朱学文任组长,之前大家都只知道“冻土”这个名词,没有一个人研究过。查阅资料,俄罗斯和美国冻土公路也都是砂石路,因为他们也没有在多年冻土地区修沥青路的技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项目组一头扎进青藏高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到了那儿,科研组全部有高原反应,血压升高,头疼气喘,其中科研组组长朱学文,一天吃不下二两饭,仅靠炼乳和巧克力维持,还有一次因为突发胃溃疡,吐了半盆血,差点把命丢了。”正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5年里,科研组在楚玛尔河、五道梁和可可西里山北麓,修了3条共7公里的试验路,提出青藏公路全线的冻土分布、分类、划分指标和保护多年冻土路基的设计原则及措施,制定了不同类型多年冻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这些成果为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青藏公路二期改建工程于1985年年底通过国家验收。1987年,“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黑色路面修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陈国靖因其在多年冻土公路研究中的贡献,获得“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平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遇到了软弱地基处理的难题。为此,陈国靖等承担了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利用经济可行的办法进行软基处理的研究”。通过研究,项目成果提出了软土划分指标、硬壳层利用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多种软基处理方法,所取得的成果形成了交通部首部《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科学决策前瞻性开展智能交通和环保研究
据陈国靖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期,环保已经逐渐成为行业的热点,部公路院也及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1987年,公路院承担了首个环境评价项目——深圳至汕头高速公路建设环境评价研究。1988年,公路院承担了铜陵长江大桥建设环境评价研究,该项目研究标志着整个交通行业环保研究工作开始起步。1989年7月1日,公路院正式组建环保室,建立公路环保学科。
“1991年,我担任了部公路院副院长,工作的重点也从科研工作转移到管理工作上来。”在1991到2000年间,陈国靖先后担任了部公路院副院长、院长。这个时期,部公路院参与了很多重大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检测。首都机场东、西跑道改造、长安街的维修、黄河大桥的加固、沪宁高速公路的设计等项目都留下公路院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在做技术服务的同时,公路院还自主研发了CICS路况快速检测系统、自动弯沉仪、路面横向力系数测试车、紧急电话等新产品,并销往国内外,成为公路院新的经济增长点。
陈国靖告诉记者,这个时期,引进并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研究,是公路院最为正确的决策之一。进入上世纪90年代,部公路院注意到国际上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迅速调整技术跟踪和创新的方向,首次将智能交通概念引入中国,并建立了ITS学科。1996年,部公路院开展了“ITS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智能交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1997年,部公路院,通过交通部“九五”重点科技项目“网络环境下不停车收费系统行业联合攻关”,为编制我国电子收费技术标准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1999年,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部公路院成立,部公路院由此真正成为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中坚力量。
心系岩土组织攻关特殊地质筑路技术
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开始大量修建高速公路。在国家的支持下,交通部成立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2001年,陈国靖从部公路院院长职位上转到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担任主任。
“中心的任务是解决西部交通建设中面临的突出技术难题,而西部特殊岩土地区是修高速公路绕不过去的难题。”2001年到2006年,陈国靖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任职期间,遵照部党组指示,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针对西部地区建设面临的高边坡稳定、冻土、黄土、膨胀土、沙漠、岩溶等特殊岩土地区公路修筑诸多突出技术难题,立项展开科研攻关,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成套技术,为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扫除了障碍。
到现在,陈国靖对研究了一辈子的岩土工程依然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面对高速公路早期破坏,现在大多数人在研究路面,其实作为公路基础的路基更应被重视,尤其是特殊土的研究应当是公路岩土工程长期研究对象,像多年冻土,虽然已经分3期研究了30多年,取得那么多成果,但仍然不能说已经完全认识和把握了冻土工程的科学规律,特别是随着全球变暖、人为活动对冻土的干扰增多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冻土问题重要而紧迫。